

【概要描述】将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乳糜泻组(CAD组)。第1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m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100μglial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8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n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50μgliad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再次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14天,测量注射25μl gli-alin溶液(2.5mg/ml)和DMSO溶液前后的CeD组,小鼠的足底厚度。连续测量灌胃0.2ml gliadin的0.1 mol/L 醋酸溶液的小鼠体重。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小肠长度
【概要描述】将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乳糜泻组(CAD组)。第1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m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100μglial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8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n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50μgliad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再次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14天,测量注射25μl gli-alin溶液(2.5mg/ml)和DMSO溶液前后的CeD组,小鼠的足底厚度。连续测量灌胃0.2ml gliadin的0.1 mol/L 醋酸溶液的小鼠体重。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小肠长度
摘要
乳糜泻是遗传易感个体摄入含麸质蛋白制品而诱发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肠病,全球流行率为1.4%,患者常伴随腹泻、腹痛、贫血和骨质疏松症等,研究报道乳糜泻能够增加患者结直肠癌风险。中国尚未建立相关诊断检测体系,人群诊断存在严重“冰山”现象,特别是以小麦为主食的北方人群。Dicke首先明确了小麦等类似谷物食物含有麸质蛋白免疫原,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乳糜泻的主要疗法是坚持终生严格无麸质饮食Ⅲ,但是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小麦粉和麸质蛋白常被用做食品加工配料,而无麸质食物在日常中易受麸质污染,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且无麸质产品较贵,维持无麸质饮食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项经济负担,这会导致患者焦虑、饮食紊乱、与社会隔离及其整体生活品质受损“”。根据报道,即使维持无麸质饮食,仍有30%的患者有持续性症状,60%的患者小肠绒毛萎缩的愈合也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发展安全有效的替代无麸质饮食疗法。
近年来乳糜泻发病机制取得较为显著进展。麸质的脯氨酸含量高,胃肠消化酶无法有效降解麸质蛋白。因此,能够在乳糜泻患者中诱导适应性和先天免疫反应的长寡肽(与乳糜泻相关的自身抗原)持续存在于肠腔中,被内源性酶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ransglutaminase TG2)催化脱酰胺,将特定的谷氨酰胺残基转化为谷氨酸。脱酰胺都会增加麸质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Q2或DQ8异源二聚体的亲和力,随后两者的结合肽被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呈递给麸质特异性CD4*T细胞,导致它们激活、克隆扩增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例如干扰素(interferon,IFN)-y。上皮和固有层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5的慢性上调是乳糜泻的标志,与患者的黏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本实验利用麦醇溶蛋白诱导小鼠乳糜泻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乳糜泻相关指标评价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目的
利用麦醇溶蛋白(gliadin)诱导小鼠乳糜泻模型,通过检测乳糜泻相关指标来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将健康的C57BL/6小鼠随机分成2组∶正常组与乳糜泻组(CAD组)。第1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m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100μglial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8天对CeD组的小鼠腹部两侧皮下注射100μl的gliadin与不完全弗氏佐剂的乳液(含50μgliadin),对正常组的小鼠腹部两侧再次皮下注射100μl的1×PBS溶液。第14天,测量注射25μl gli-alin溶液(2.5mg/ml)和DMSO溶液前后的CeD组,小鼠的足底厚度。连续测量灌胃0.2ml gliadin的0.1 mol/L 醋酸溶液的小鼠体重。造模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小肠长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APCR)检测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干扰素(IFN)-y、白细胞介素-15(IL-15)、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G2)的水平。
结果
gliadin溶液刺激足底后,CD小鼠足底的厚度明显高于刺激前 【3.25±0.05)mm u (2.30±0.05)mm,P<0.01】,CeD组(gliadin)小鼠的足底肿胀程度为(0.95±0.05)mm,明显大于正常组的(0.54±0.08)mm及CeD(DMSO)组的(0.53±0.21)mm(P<0.01)。相对于对照组,CD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肠损伤。CeD组的TNF-a,TG2、IL-15和IFN-y这4种乳糜泻发生的标志性产物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
结论
该造模方法在肠损伤、肠道炎症等方面均能很好的模仿临床上乳糜泻的疾病特征,可为未来乳糜泻治疗的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
麦醇溶蛋白,乳糜泻,动物模型,迟发超敏反应,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5,肿瘤坏死因子-α,组织转谷氨酰胺酶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罗先生 13710710356(微信同号) / QQ:981280524 李小姐 19513720913(微信同号) / QQ:2708713838
陈先生 19520993745(微信同号) / QQ:2359189920 王先生 13922764585(微信同号) / QQ:2303471428
彭先生 13922764581(微信同号) / QQ:2254856747 彭小姐 18218880887(微信同号) / QQ:18218880887
王小姐 15917368285(微信同号) / QQ:1275453987 陈先生 13688876584(微信同号) / QQ:348223112
范先生 13660880349(微信同号) / QQ:289302001 黄先生 19898583770(微信同号) / QQ:1345608303
Copyright©2020 广州吉妮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州黄埔区南云五路11号光正科技园A栋2楼238 粤ICP备16107145号
友情链接:思诚资源